上海交通大学论坛|源来于此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[30秒完成]
搜索
查看: 33011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杨希:成功的信念可以复制[图]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6-30 13:06:0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杨希,微电子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,简单、安静、始终微笑着。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,在拒掉了UC Berkeley之后,她选择了MIT,并坚定地要把PHD的路走下去。很多人都很好奇,她是什么样的人,为何能同时收到两所世界顶级名校的offer?
  不断尝试,在探索中认识自我
  和很多刚入大学的新生一样,四年前的夏天,当她第一次踏进交大校园,她也曾经面临困惑,“为了走出迷茫,我告诉自己要找到努力的方向。于是我开始尝试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——参加辩论赛,竞选学术部部长,担任晚会主持人,组织知识竞赛。我的课余生活被各种学生活动填满,丰富而繁忙;然而,除了疲惫,我却并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快乐。我想,或许这更适合其他同学,但并不是适合我的生活。”
 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,同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。在杨希身上,我们看到对它的另一种诠释,那就是不断探索,主动放弃不适合的,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  参加学生活动虽然没有给予杨希最想要的东西,但她并没有停止自我探索的脚步。在专业学习上,她同样坚持以百倍的热情投入。大学课程与高中截然不同,信息量很大且更需要自主学习,曾经有一度,杨希也感到有些不适应,跟不上老师的节奏。然而到了大二接触专业基础课时,她却从中找到了乐趣。“数电实验课给了我很好的锻炼和莫大的鼓励。在完成课程大作业的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愿意去分析和解决技术上的问题、享受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、有着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。从那时起,我开始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,也认真地将出国深造作为自己大学四年努力的目标。”
  出国深造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
  很多同学都早早地把出国深造作为自己的方向,但是对于自己是否适合出国、出国的目的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、自己较长远的规划等问题却缺少思考。对于这些问题,杨希告诉我们,从自身出发,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  刚进大学时,杨希就有去北美深造的想法。她坦承那时的动机还很肤浅,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风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开始不断质疑,不断地审视自我,最终坚定了出国的信念。“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工作和学习态度认真、一丝不苟的人,喜欢专注于一件事情,但沟通、决策和把握全局却不是自己的强项;我发现我更适合从事技术类的工作,比如成为一名工程师,解决实际的问题比起带领一个团队更让我觉得自如;我发现我渴望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,渴望对我的专业有更深的理解,渴望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。这些思考和发现都逐渐帮我确定了出国深造的方向。”
  到了大三下半学期,几乎所有前期工作都已做好,她却再度陷入彷徨:“我要选择什么方向?参与什么样的项目?”杨希承认,最初对于这些与专业方向相关的问题,她一直在逃避。但是为了再度走出迷茫,她依然坚持在尝试中得到答案。
  名校offer,是必然,也是偶然
  怎样的准备才能够获得MIT和UC Berkeley这类名校的青睐?正如杨希的同学所说,她成功获得名校的offer,有必然因素,也有偶然成分。
  要获得外国教授的青睐,好的GPA、GRE和托福成绩自不必多说,科研经验和推荐信是外国教授挑选弟子时重要参考标准。“我觉得我做好了较为全面的准备:理想的GRE和托福成绩,理想的GPA,适当的实验室经历;同时又具备一些亮点:第一名的排名和一封成功的推荐信——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我们学院的李章全老师(曾在UC Berkeley学习,并在硅谷工作多年),是他的推荐信帮助自己敲开名校大门。同时,在申请的技术层面,我非常仔细认真,做到了问心无愧。在写申请材料时,我力求诚实地表现最真实、立体的自己,展现出我最好的一面。”在问及那段申请后的等待时,杨希坦言,那段时间心中确实十分忐忑,也曾一度忧虑担心,甚至有些失去信心。杨希也说道,申请的成功与否是无法控制的,招生情况每年不同,不同的导师招生的标准也不相同,因此只能做最好的自己,尽最大的努力的去争取。
  成功无法复制,但是信念可以复制
  杨希回忆说:“记得大一开学之初,学院思政老师杨薛雯曾给我们每人‘种’下了一颗小小的时间胶囊——用心写下‘过去的自己’、‘现在的自己’和‘理想的自己’,然后封存在杨老师处。”临近毕业,在收到这颗封存了四年的胶囊后,虽然她谦逊地表示和理想的自己还有差距,但在别人看来,这几年里她正坚定不移地一步步朝着理想中的自己渐渐转型,大家都看到了她正勇敢、不顾一切地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。她坚信只要确定了目标,有了坚定的信念,那么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。
  大学求学期间,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,而不能人云亦云,当你确立的所谓“目标”是你真正努力的方向时,那么你就会油然而生莫大的动力,届时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了。“因此,当我回想过去,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够好;在这个‘胶囊’里我发现了原因:不是执行力的问题,而是目标本身可能有偏颇;所以我感到释然,因为我努力达成了前阶段的目标;同时我也感到了责任感,因为我需要为我下一阶段的人生找到更为恰当和正确的目标,从而使自己在接下来这一阶段获得更好的提升。”杨希表示:“每一个成功的申请案例都无法复制。但是,我想,他们的信念是可以被复制的。”
  从起点到起点,她渴望更多的突破
  “MIT不是终点,只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。”对进入MIT,杨希还是表现得十分淡定从容,她深知这偶然亦是诸多必然一步步联系起来而成就的。对于未来,首先要面对新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:语言是一方面,重要的是与人的交流、生活节奏,学习方法以及科研强度,这都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,也是一个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。换一个生活环境,换一个思维角度,可以让人对人生有更好的看法。“我喜欢简单却丰富的生活。MIT挑战下的压力一定会让生活变得很充实。”
  “我会回来。但什么时候,以什么样的身份回来,我还不确定。”性格使然,她喜欢专注于一件事。可以想象,经历了PHD的魔鬼训练,还有什么能够让她畏惧的呢?“女博士不是第三类人,她们也是普通人。而‘第三类人’头衔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、也不理解她们。”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去说吧,享受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。
  她,被大家认为是一段传奇,但当站在我们面前,却显得那么清晰而又真实。她以自己的努力为我们诠释了一个自信、执着、勇敢的逐梦者。
  有梦,就要全力以赴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[30秒完成]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上海交通大学论坛 ( 渝ICP备17000839号-6 )

GMT+8, 2024-5-12 02:49 , Processed in 0.059847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